一個人最重要的財富是他的經(jīng)歷,但即使相同的經(jīng)歷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收獲?!爸唷边@一概念,總是會給人以青春、激情和艱苦生活的深刻印象。習近平從剛插隊時的迷茫到后來的自信,使我們思考,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,尤其是青年時代,磨難能帶來什么?古人說,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。習近平總書記也講惟其艱難,才更顯勇毅;惟其篤行,才彌足珍貴。所以,逆境使人成熟,絕境使人奮起。七年艱苦知青歲月的磨礪,也給習近平帶來了影響其一生的豐厚寶藏。
在磨礪中成長擔當
在七年的知青歲月中,“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”,為習近平理論素養(yǎng)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初到梁家河時,習近平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,但七年知青歲月卻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知識儲備,實現(xiàn)了新的跨越。在此期間,習近平如饑似渴地堅持讀書學習,被人稱為有“書癮”。閱讀歷史、哲學、中外名著、軍事和國政著作,對馬列主義經(jīng)典著作更是反復閱讀,讀書帶給他無限的力量,使他在艱難困苦中仍然頑強地尋找和實現(xiàn)人生的意義,從而忽略、淡化了體力和生活上的困苦、精神上的壓抑;閱讀和思考使他在鄉(xiāng)親們眼里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,成長為一個很穩(wěn)重、懂事理、可信賴的人;通過學習所養(yǎng)成的思維能力,對他理論素養(yǎng)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作用。在當選總書記后,習近平說過,好學才能上進。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,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。他的這些話也是自己讀書學習經(jīng)歷中得出的深刻認識。
在七年的知青歲月中,從“老鄉(xiāng)對我不錯,我不能就這么走了,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”的樸素感情,到“群眾需要什么,近平就干什么”的為民擔當,習近平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(fā)展思想初露端倪。習近平自己也曾經(jīng)講過,他在最困難的時候,陜北老鄉(xiāng)收留了他,養(yǎng)育了他,教育了他。群眾的關愛,使他對農民群眾懷有濃厚的感激之情,也親身體會到農民面臨的疾苦和難題。在和那些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掙扎著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牽手共度時艱過程中,就油然而生融入血液中的信念:為群眾做實事!他在不同的場合都表示過,迫切地想為老鄉(xiāng)們做點實事,想為這塊貧窮落后的土地改變面貌盡一份力。所以,習近平任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后,帶領群眾做了打淤地壩、修沼氣池、辦鐵業(yè)社、建代銷店和裁縫店、辦掃盲學習班等貼近人民生產、生活實際的許多民生實事。
返回北京,在清華大學讀書時,習近平明確表示,不準備做和化工專業(yè)相關的技術工作,還是要進入政界,繼續(xù)在陜北農村早已立下的志向,做一些更能影響老百姓命運的事情。畢業(yè)后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,但他反而放棄了看似更平坦舒適的道路,下沉到基層,沉至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。2002年,他在《我是黃土地的兒子》一文中寫下了“為人民做實事”的誓言——“作為一個人民公仆,陜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為這里培養(yǎng)出了我不變的信念:要為人民做實事!”群眾需要什么,群眾想要怎么辦,干部就要帶著大家怎么辦。習近平同志當選黨的總書記后,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,根子就在于他對基層群眾和基層實際的了解上,就在于他從來都沒有忘記根本,不忘源頭,不忘初心。
在七年的知青歲月中,習近平同志任職社教干部、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等崗位,“敢說敢做敢擔當”“立志辦大事,不搞形式主義”的基層工作實踐,是其卓越領導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。最慷慨的奉獻,往往孕育著最豐厚的果實。在延川趙家河參加“整隊”工作的八個月,是習近平走入政界的第一步,他不僅和村民一起勞動,而且負責文件宣講、大隊領導班子整頓、生產隊干部配備等行政工作,凸顯了他非凡的組織能力、協(xié)調能力,受到村民的稱贊和公社的高度認可,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(jīng)驗。回到梁家河后入團、入黨,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,習近平還不滿21歲。面對基層農民,要做好思想工作是極不容易的。但習近平細心、深入了解當?shù)貙嶋H情況,上門耐心地與干部、村民談心解惑,與大隊、縣里有關部門加強溝通,做了許多造福村民的實事。同時,在工作上首先嚴格要求自己,然后再嚴格要求別人,既為人謙和,又堅持原則和政策。成為總書記后,習近平曾在安徽調研時強調,在對待黨和國家事業(yè)上始終保持進取之心,在對待人民賦予權力上始終保持敬畏之心,在對待個人名利地位上始終保持平常之心。這是領導干部做人、做事、做官的基本要求。既要開拓創(chuàng)新,銳意進取,同時也要敬畏法度,積極面對困難挫折,才能做成事,能做事。
習近平在七年知青歲月中的經(jīng)歷,使他對中國國情尤其是基層的期盼有了切身體驗,這是他成為總書記后許多治國理政思想的立足點。理論的根本來源扎根于最廣大人民群眾之中,知青歲月中與人民同甘共苦、水乳交融,為習近平對社會、對人民的認識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。他曾經(jīng)講過,七年上山下鄉(xiāng)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,最大的收獲之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,什么叫實事求是,什么叫群眾,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。不是靠書本或其他間接的途徑,而在和農民全面、親切、真實的接觸中,習近平看到了真實的農村,也真正了解了占人口大多數(shù)的中國底層最真實的狀態(tài)。正是了解實際,了解群眾最需要什么,才能在后來的從政實踐中腳踏實地,從實際出發(fā)來思考決策。尤其是中國夢的提出,離不開他與人民同呼吸、共命運的經(jīng)歷;精準扶貧思想更是旨在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,等等。這些無不與習近平對中國國情的了解,對基層期盼的深刻理解息息相關。
“好事盡從難處得,少年無向易中輕”。想成就一番事業(yè),就得不怕困難,迎難而上。只有不拒絕苦難,從容面對,才能使得每次阻礙我們的危機,都變成自我成長的營養(yǎng),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。習近平回顧插隊經(jīng)歷時也說過,七年上山下鄉(xiāng)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,后來遇到什么困難,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,現(xiàn)在干嘛不干?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。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,就會感到?jīng)]有解決不了的問題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,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“一生最寶貴的財富”,離開黃土地時,他已經(jīng)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,充滿自信,不斷地成就新的跨越。
責任編輯:東方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