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尹燁
“天賦基因”檢測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08年。當時美國很多商業(yè)機構聲稱,可以通過基因檢測來預測孩子未來的發(fā)展。然而,由于缺乏科學依據以及不符合倫理,該檢測一度被叫停。不料,幾年后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。
千百年來,中國父母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之心始終不變。某市一家基因科技公司的 “天賦基因”檢測項目上線僅4個月,幾千位客戶已帶來了千萬級的收入。
宣傳的動人之處,在于根據幾個基因位點就能在人生無盡變數中獲取最優(yōu)解。特定的基因位點乃是通過對比篩選所得,與特定天賦一一對應。知位點情形,便能鎖定異稟天賦。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我國目前至少有二三十家大大小小、水平參差不齊的機構,都號稱能進行“天賦基因”檢測,而費用則在幾百到幾萬元不等。這些機構所檢測的項目,少則三五項,多則幾十項。除了常見的智商、語言、運動、音樂天賦等項目,甚至還有“情商基因”“抗霧霾基因”以及匪夷所思的“早戀基因”“網癮基因”“宜人性基因”“拖延基因”檢測。五花八門的“天賦基因”檢測,頗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。
而值得思索的是,作為家長們后期育兒行動指南的這些“神奇的位點”科學性如何?
尋找天賦基因的關鍵,在于發(fā)現天賦相關的基因位點。據稱,這些位點是科學家們靠基因數據對比篩選出來的。如果受檢孩子的某些基因型和某個領域的成功人士相似,即在該領域具備天賦。
然而,真相就這么簡單嗎?
以運動天賦為例,科學家們發(fā)現了與運動能力相關的基因ACTN3。ACTN3如果是R/R基因型,人體將更好地生成快肌纖維里的蛋白質。爆發(fā)、沖刺能力都需要快肌纖維支持,更快地生成快肌纖維中的蛋白質也就意味著更好的爆發(fā)和沖刺能力。若孩子恰好為R/R型,檢測機構便拍板定論:此子是璞玉狀態(tài)的博爾特,是未經雕琢的薩拉赫,是含苞待放的詹姆斯。接下來,交由父母展開暢想,謀劃未來賽場精英成功之路。
然而,一個事實被忽略了——基于小群體或特定群體樣本的統(tǒng)計學研究,只能得出統(tǒng)計相關性而非因果關系。所謂的優(yōu)勢基因與優(yōu)秀性狀,在很多時候只是有某種概率上的相關關系。也就是說,有了某種優(yōu)勢基因,跟在某領域取得成就并非因果關系。
況且,在尋找具有統(tǒng)計相關性的基因時,更豐富的樣本對找出與性狀對應的位點非常重要——能在更多對象身上體現,相關關系才更加牢靠。只憑幾千人甚至更少人群的基因下結論無疑是非常冒險的;若數據量增大,或在不同人群中考察,同一課題的結論也許便會南轅北轍。
即使這些因素都得到了解決,我們真找到了和天賦有因果關系的基因,擁有此基因者也未必就能有“天賦”。“天賦”代表著某方面綜合能力的突出,光靠零星幾個基因位點便能決定,多半純屬臆測。更有可能的情況是:天賦為一種復雜的性狀,由一系列基因聯(lián)合控制,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。假使某一個基因位點和百米飛人相近,固然可以燃起摘金奪銀的希望,但神經、循環(huán)、呼吸系統(tǒng)是否也具備相匹配的能力,卻又另當別論。
仍以ACTN3為例,在13 億人口中,ACTN3 R/R 基因型的人有3~4億,但顯然只有極少的人能真正成為卓越的運動員。事實上,根據現有研究,相比其他基因型,R/R型的人成為卓越運動員的可能性也僅增加20%而已。
針對智力天賦的測試就更加不靠譜了。大部分開展天賦基因檢測的公司在預測學習能力天賦時,都會引用一篇2006年的文獻作為理論依據。在這篇文獻中,作者肯定了CHRM2基因與智力有顯著關系。遺憾的是,這一結論并不足以證明該基因可以預測學習天賦。況且,測試樣本僅來自于304個荷蘭家庭,其結論在中國是否適用,疑問重重。
(作者系華大基因CEO,哥本哈根大學博士,基因組學研究員,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,第三屆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專家組成員)
責任編輯:李斌